台灣家長必看!2025最新兒童乘車安全規範&兒童座椅完整解析


發佈於 2025/04/1|


台灣家長必看!2025最新兒童乘車安全規範解析_PAMO車禍線上律師

2017年8月17日的早晨,台北的建國高架橋上車流不息。一輛白色轎車正行駛在快車道上,突如其來的擦撞讓車輛失去控制,劇烈地打滑、撞上分隔島,整輛車在空中翻滾了數圈,最後重重摔落在路面上,碎片四散。

消防人員迅速趕到現場,打開變形的車門,發現駕駛與乘客均受傷,滿臉驚恐。而在後座,一張小小的臉正透過嬰兒安全座椅的保護環望著外頭,他的雙眼充滿疑惑,卻沒有一絲恐懼——他毫髮無傷。

這個五個月大的寶寶,因為父母當初的一個選擇——使用符合安全標準的兒童安全座椅,在這場生死攸關的車禍中安然無恙。

目錄:

一、交通事故中的兒童傷亡
二、對安全座椅的誤解
三、台灣2025年最新小型車附載幼童相關法規
四、兒童安全座椅的種類跟分級
五、如何根據預算選擇最佳方案?
六、兒童座椅附加功能多,哪些值得投資?
七、兒童座椅安裝指南
八、兒童座椅常見安裝誤區
九、各階段兒童的坐法比較
十、怎麼讓孩子坐得住?
結語:安全不是選擇,而是責任

一、交通事故中的兒童傷亡

上面的案例並非特例。根據內政部警政署交通部道安資訊平台公布的數據,每年都有將近 9,000 位兒童在車禍事故中傷亡,而根據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報告指出,正確使用安全座椅能降低嬰兒死亡率 71%、幼童死亡率 54%。

年份兒童傷亡總人數其中死亡人數其中受傷人數
2020年8,763248,739
2021年約8,50025約8,475
2022年9,300約20約9,280
2023年約9,50020約9,480
2024年約9,20018約9,182

二、對安全座椅的誤解

正確使用兒童安全座椅比想像中更重要,因為它直接關係到孩子在車禍發生時的生存機率與傷害程度,但家長常常會有以下三點誤解:

A.短程沒關係

許多父母會抱著「只是短途、不會有事」的心態,但事實是車禍通常發生在日常路線上。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數據顯示,超過 60% 的車禍發生在離家不到 16 公里的範圍內。這代表即使只是去便利商店,也不能忽視兒童安全座椅的重要性。

B.低估車禍衝擊力

許多家長低估了車禍發生時的衝擊力。即使是時速30公里的小型碰撞,未固定的兒童仍可能被甩出座位,甚至撞擊車內硬物,導致嚴重傷害。研究顯示,適當使用安全座椅可減少 71% 的嬰兒死亡風險,並減少 54% 的幼童死亡風險。

C.有坐就好

許多家長以為「有裝安全座椅」就等於安全,但事實上,錯誤安裝或使用會讓座椅失去保護效果。例如:

  • 安全帶未繫緊,導致孩子在撞擊時滑出座椅。
  • 面向安裝錯誤,過早將座椅轉向前置,增加頸部與脊椎受傷風險。
  • 使用年齡或體重不符的座椅,使其無法發揮最佳保護效果。

給您實用且全面的兒童座椅使用指南

本文旨在提供家長兒童座椅最全面的安全指南,內容包含:安全座椅的種類跟分級、如何根據車型與寶貝的需求挑選適合的兒童座椅、安裝指南、各階段兒童的坐法、怎麼讓孩子坐得舒服、養成坐安全座椅的習慣。

三、台灣2025年最新小型車附載幼童相關法規

年齡座椅要求固定方式法律規定
0-1歲必須使用後向式安全座椅ISOFIX 或 三點式安全帶固定違規將罰款
1,500-3,000 元
1-4歲必須使用符合規範的兒童安全座椅
(前向或後向)
ISOFIX 或 三點式安全帶固定違規將罰款
1,500-3,000 元
4-12歲必須使用增高墊或安全座椅,確保安全帶位置正確車輛三點式安全帶違規將罰款
1,500-3,000 元
12歲以上可直接使用車輛安全帶,建議坐後座車輛三點式安全帶建議坐後座,
未強制規範

四、兒童安全座椅的種類跟分級


類型嬰兒提籃幼童座椅成長型座椅增高墊
適用年齡新生兒至1歲1歲至4歲約4-7歲約6-12歲
適用體重約10公斤以下約9-18公斤約15-25公斤約22-36公斤
安裝方向後向後向/前向前向使用車輛安全帶
固定方式ISOFIX/安全帶ISOFIX/安全帶ISOFIX/安全帶安全帶
優點適合新生兒,保護頭頸部,可輕鬆攜帶可轉換方向,支撐性佳,適合成長中的幼童適合較大兒童,提高座高使安全帶對應正確體積小,安裝簡單,適用於較大兒童
缺點使用時間較短,較快需更換體積較大,占用空間較多適合年齡範圍有限,部分兒童可能不適合較少側面保護,部分車型座椅不適用

五、如何根據預算選擇最佳方案? 

兒童安全座椅是一項必要的安全投資,但根據家庭預算不同,可以選擇更靈活、更經濟的方案來確保孩子每個成長階段的安全。

A.高預算方案:最佳安全與舒適度(需更換兩次)

如果預算較充足,並希望確保每個階段的最佳安全性與舒適度,建議選擇:

  1. 0-4歲:購買高品質後向座椅,確保長時間後向乘坐。
  2. 4-12歲:改用高背增高座椅,提供更好的側面保護與安全帶對應性。

優點:

  • 提供最佳的安全性與舒適性,確保各年齡段都使用最適合的座椅。
  • 後向模式可維持至4歲,比全階段座椅更安全。
  • 高背增高座椅在兒童6-12歲期間提供更好的支撐與側向保護。

缺點:

  • 需購買兩張座椅,成本較高。
  • 更換座椅需要時間適應。

B.中等預算方案:只換一次,CP值最高

如果希望預算控制在合理範圍內,且希望長時間使用同一張座椅,建議選擇:

  1. 0-6歲:購買這裡沒必要留空格可轉換式安全座椅(後向+前向模式)。
  2. 6-12歲:改用增高墊,確保安全帶正確位置。

優點:

  • 只需購買兩張座椅,但仍提供一定的安全性。
  • 適合想讓孩子長時間使用後向座椅的家長。
  • 價格相較於高預算方案更親民,仍符合安全需求。

缺點:

  • 增高墊的側面保護較少,安全性略遜於高背增高座椅。
  • 6歲以前仍需要適應座椅轉換。

C.低預算方案:只買一張座椅(最省錢但需取捨)

如果預算有限,只能購買一張座椅,市場上已經「0-12歲全階段座」可供選擇。

最佳選擇:

  • 可轉換式全階段安全座椅(從嬰兒後向使用到12歲的增高墊模式)。

優點:

  • 一次購買,不需更換,最省錢的選擇。
  • 適應所有成長階段,從新生兒至12歲皆可使用。
  • 某些款式符合i-Size(R129)標準,仍提供較高的安全性。

缺點:

  • 後向模式通常只能使用到2-4歲,無法延長至更安全的4歲後向模式。
  • 座椅較大,體積佔用後座空間較多。
  • 每個階段的貼合度不如專門設計的座椅,可能導致舒適度下降。

哪種方案適合你?

預算方案需要購買的
座椅數量
主要優勢主要缺點
高預算0-4歲後向座椅 + 4-12歲高背增高座椅2最安全、最舒適成本最高
中等預算0-6歲可轉換座椅 + 6-12歲增高墊2CP值最高、價格與安全兼顧側面保護較少
低預算0-12歲全階段座椅1最便宜、不需更換適應性較差、空間需求大

小結:有預算,換兩次;沒預算,買一張

如果家長有預算,建議換兩次,確保 0-4歲使用後向座椅,4-12歲改用高背增高座椅,讓孩子在各個階段都獲得最適合的安全保障。

如果預算有限,則直接選擇全階段可轉換式座椅,雖然每個階段的適應性略遜於專用座椅,但仍可提供一定的安全性,確保孩子在行車時獲得基本保護。

六、兒童座椅附加功能多,哪些值得投資?

在選擇兒童安全座椅時,除了基本的安全性,許多家長也會考慮一些附加功能,如透氣性、360度旋轉、可拆洗布套、側面防護、ISOFIX系統、可調整頭枕等。但這些功能是否有必要?以下是對這些功能的實際需求分析:

1. 透氣材質:適合炎熱氣候

推薦指數:★★★★★(台灣氣候適合)

  • 台灣天氣炎熱潮濕,長時間乘坐容易悶熱,選擇透氣材質的座椅能提高舒適度。
  • 建議選擇網眼布料或涼感材質,減少寶寶出汗導致不適。

2. 360度旋轉:提升便利性,但非必需

推薦指數:★★★★☆(適合新生兒家長)

  • 優點:可旋轉座椅能夠讓家長更輕鬆地將寶寶放入或抱出,特別適合新生兒階段。
  • 缺點:價格較高,且有些車型的後座空間可能影響旋轉功能的發揮。
  • 適合對象:常需要單人安裝或不想彎腰的家長。

3. 可拆洗布套:強烈推薦!

推薦指數:★★★★★(必備功能)

  • 寶寶容易弄髒座椅,如飲料灑出、嘔吐、食物殘渣等,因此可拆洗布套是非常實用的功能。
  • 建議選擇可機洗的布套,清潔更方便。

4. 側面防護:增加安全性,建議選購

推薦指數:★★★★★(安全性加分)

  • 側面碰撞風險不容忽視,選擇帶有加厚側翼防護的座椅,能提供更好的保護。
  • 適合所有年齡段的兒童,特別是4歲以下的孩童。

5. ISOFIX固定系統:更穩定的安裝方式

推薦指數:★★★★★(有支援的車型必選)

  • 安裝更簡單、更牢固,減少安裝錯誤的機會。
  • 若車輛支援ISOFIX系統,建議優先選擇。

6. 可調整頭枕與椅背角度:提升舒適度

推薦指數:★★★★☆(長途旅行適用)

  • 可調整高度的頭枕能適應孩子成長,確保安全帶位置正確。
  • 可調整傾斜角度的座椅可讓幼兒睡得更舒適,避免頭部前傾影響呼吸。

7. 內建收納空間與杯架:可有可無

推薦指數:★★★☆☆(便利但非必需)

  • 內建杯架與收納格可讓孩子放水瓶與小零食,提升乘坐體驗。
  • 但若預算有限,可忽略此功能。

七、兒童座椅安裝指南

正確安裝兒童安全座椅是確保其保護效果的關鍵。以下是詳細的安裝步驟與常見錯誤,幫助家長正確安裝並確保座椅穩固。

A.ISOFIX

  • 具備 ISOFIX 固定點的車款(通常是 2013 年後生產的車型)
  • 兼容 ISOFIX 系統的兒童安全座椅
  • 安裝步驟:
    1. 確認車輛的 ISOFIX 固定點:通常位於後座椅與靠背交接處。
    2. 對準連接器:將安全座椅的 ISOFIX 連接器對準固定點。
    3. 推入固定點:用力將座椅推入,直到聽到“咔嗒”聲,確保已牢固連接。
    4. 檢查座椅穩定度:左右、前後晃動座椅,確保晃動幅度不超過 2.5 公分。
    5. 固定 Top Tether(若適用):將 Top Tether 固定帶鉤掛至車輛後部的固定掛鉤,並收緊。
    6. 最終檢查:確保座椅無法輕易移動,並確保兒童安全帶已調整至正確長度。

B.安全帶固定

  • 沒有 ISOFIX 固定點的車輛
  • 依靠車輛三點式安全帶固定的兒童安全座椅
  • 安裝步驟:
    1. 確認車輛安全帶類型:確保座椅適用三點式安全帶(不適用於僅有腰帶的舊款車輛)。
    2. 穿過安全帶導向口:根據座椅設計,將安全帶穿過正確的安全帶導向口。
    3. 扣緊安全帶:插入安全帶扣環,確保其卡入。
    4. 拉緊安全帶:確保安全帶緊貼座椅,並用力拉緊,以減少晃動。
    5. 檢查固定狀態:推動座椅,確保固定穩固。

C.上拉固定帶(Top Tether)

  • 適用於前向式座椅,幫助減少撞擊時的前傾位移。
  • 安裝方式:
    1. 找到車輛後座椅背後或後方行李箱內的 Top Tether 固定點。
    2. 將座椅上的 Top Tether 固定帶鉤掛至固定點。
    3. 拉緊固定帶,確保其無鬆弛。

D.支撐腳(Support Leg)

  • 適用於部分 ISOFIX 座椅,增加穩定性。
  • 安裝方式:
    1. 才對拉出支撐腳,確保其完全伸展並接觸車輛地板。
    2. 鎖定支撐腳的長度,確保無晃動。

八、兒童座椅常見安裝誤區

  1. 座椅未安裝牢固:若座椅能夠輕易左右晃動超過 2.5 公分,表示固定不足。
  2. 未拉緊安全帶或 ISOFIX 未完全扣住:造成座椅於碰撞時前後移動,減少保護效果。
  3. 座椅傾斜角度錯誤:嬰兒座椅應保持 30-45 度角,避免影響呼吸道。
  4. 安全帶扭曲或未正確穿過導向口:影響安全帶作用,使得碰撞時無法有效固定孩子。
  5. Top Tether 未固定:在前向座椅安裝時,Top Tether 未固定會導致座椅於碰撞時過度向前傾。
  6. 使用過期或曾經發生事故的座椅:安全座椅的使用年限通常為 6-10 年,過期或曾經參與事故的座椅可能無法提供足夠的保護。
  7. 讓孩子穿著厚外套乘坐:冬天時若孩子穿著厚外套,安全帶無法緊貼身體,影響碰撞時的固定效果。

九、各階段兒童的坐法比較

階段座椅類型固定方式座椅安裝方向主要安全注意事項
嬰兒階段 (0-2歲)後向式安全座椅ISOFIX或安全帶後向座椅傾斜 30-45 度,確保頭部與頸部支撐;五點式安全帶需貼合身體
幼童階段 (2-5歲)前向式安全座椅ISOFIX或安全帶前向安全帶高度需調整至肩膀齊平或略高,仍應使用五點式安全帶
兒童階段 (5-12歲)增高墊或三點式安全帶車輛三點式安全帶使用增高墊確保正確安全帶位置肩帶應橫跨肩膀中間,腰帶應位於大腿上方,身高135cm 以上可改用車輛座椅

十、怎麼讓孩子坐得住?

1. 坐得舒服

  • 選擇符合人體工學的座椅:軟墊硬度適中,避免太硬或過度包覆影響舒適度。
  • 保持車內適當的溫度:過熱或過冷都可能影響孩子的耐受度。
  • 使用頭枕與靠墊:避免長時間乘坐造成頸部不適。
  • 提供適量的娛樂:播放適合兒童的音樂或有聲書,減少煩躁情緒。

2. 養成習慣

  • 從嬰兒時期就開始使用:孩子越早習慣,越不容易抗拒。
  • 讓孩子參與選擇:例如讓孩子挑選座椅顏色或款式,增加認同感。
  • 建立乘車儀式感:例如在繫上安全帶後給予讚美或小獎勵。
  • 父母以身作則:家長若也確實繫好安全帶,孩子會更容易接受這個習慣。
  • 耐心引導,而非強迫:與孩子溝通安全座椅的重要性,而非單純要求他們「一定要坐好」。

結語:安全不是選擇,而是責任

每一次出門,每一次啟動引擎,家長都在做一個選擇,而這個選擇不只是便利與否,而是關乎孩子生命的責任。兒童安全座椅的使用不該是一種可有可無的附加選項,而應該是與繫安全帶同等重要的基本安全標準。

我們無法預測意外何時發生,但我們可以決定是否為孩子提供最好的保護。選擇合適的安全座椅,正確安裝,確保孩子願意乘坐,這些都是家長的責任。不要讓一時的疏忽,成為一生的遺憾。

安全座椅的使用,不是單純的法律要求,而是對生命的尊重。當我們選擇讓孩子坐上安全座椅的那一刻,我們就是在為他們的未來負責。記住——安全不是選擇,而是責任

延伸閱讀:

把這篇文章分享給朋友
與客服聊聊